住得好,不靠運氣,靠邏輯設計
4大核心設計觀念一次看懂 !
每一個空間的舒適背後,對應的是一套清楚的設計邏輯,設計不只是風格選擇,更關鍵在於是否能承接日常起居、情緒流動與家庭型態,
從四大設計重點切入 : 光線、材料、比例、空間彈性,全面分析舒適居住空間的底層邏輯,讓裝修規劃不再只靠感覺

一、光線設計 | 生活有光,才有節奏
-
餐廳與廚房 : 早上與中午時段使用,適合朝東或南向,採光充足
-
書房與臥室 : 壁面午後強烈日光,可朝北或西北
-
客廳與閱讀區 : 安排在光線穩定處,維持全天舒適亮度
二、材料選擇 | 不只好看,更要好相處
住在台灣,建材的選擇不能只看外表。潮濕、多雨又悶熱,
是對空間的日常考驗,與其選一時候看的材料,更該挑選能與日常長久共處的選項 :
抗潮濕能力
選材重點
表面耐磨性
避免發霉、變形,特別適用於櫃體與地板
原因
減少日常刮痕,降低維護頻率
材質手感
色澤與溫度感
門把、檯面等常接觸部位要讓人摸得舒服
材質的冷暖與紋理,會影響空間的情緒氛圍


三、空間比例 | 不用大,但一定要剛剛好
-
書桌太淺,坐久了眼壓不舒服
-
書櫃過寬,床頭走道變得擁擠
-
茶几離沙發太近,一起身就撞到腳

四、空間彈性 | 不是短暫好住,而是始終如一
-
家具模組化配置
-
可調整動線設計
-
隱藏式收納空間
-
插座與照明預留位置
讓每一棟建築
都說得出一個故事
每一棟房子,都不只是物理結構的堆疊,它承載了居住者的作息、心情、節奏與歲月。
在城市小島計画,我們看重的不只是建築物的樣貌,而是它是否能誠實回應一塊土地、一段生活的本質

光線
讓每一天的生活
有光也有方向
我們從設計開始,預留光得進入角度、停留時間與退場方式,
讓空間隨四季與日夜呼吸、變化,而不呆板單一,
好光線,會讓空間動起來,也讓生活慢下來

材料
不只好看
還要耐用又安心
建材得適應台灣氣候、得容易維護、得長時間陪伴日常
材質的溫度與質地,決定了空間的呼吸感與耐久性,
不只選擇外觀,還要選能與人長時間共處的質感

比例
房子不大沒關係
但要剛剛好
好空間不靠豪華,而是靠設計準確,
我們依據人的身體、行為與生活習慣設定空間尺度,
讓每一到牆、每一扇窗,都高高好,而不是將就

空間
不只是現在好用
未來也要能接得住
空間不是靜止的,生活會變、家人會多、習慣會換,
我們在設計時預留彈性,讓家具好擺、路線好走,動線能調整,
設計不是一次性的決定,而是一種能跟著生活'變動的能力
FAQ | 關於「好住」的三個常見疑問
Q1. 坪數小就不能住得好?
A:並非如此。小空間設計得當,更容易讓每一寸都發揮最大價值,關鍵在比例與動線。
Q2. 落地窗越多越好?
A:不一定。若方位不對、遮陽處理不當,反而容易過熱、刺眼,甚至增加空調耗能。
Q3.住得好是不是要砸很多錢?
A:關鍵不是預算多寡,而是如何用得剛好。把錢花在真正會影響日常的地方 ( 例如光線、收納、動線 ) ,反而更有感。

設計對了,生活自然就對了
一棟房子,能不能住得久、住得好,不是看坪數,品牌或樣式,而是看它能否如實承接住戶的每一種日常。
在城市小島計画,設計從不止步於表面,每一處配置,每一道光影,
每一種材質,都是為了讓家的樣子,能隨著人,一起成長、一起呼吸
與其蓋得快,不如蓋得對,真正讓人願意長久停留的空間,是從「了解生活」開始的設計
土地有了,然後呢?
10個你一定會問的自建問題
從確定土地用途開始,到設計申請、施工監造,這是每個第一次自地自建者都該知道的10個關鍵問題與基本概念。
我有一塊地,但不知道從哪裡開始?
接洽階段
自地自建需要找哪些人?角色分工是怎樣的?
什麼是建蔽率和容積率?
先確認土地用途與法規限制,再找建築師釐清需求與預算。
需要建築師、技師、營造廠等專業團隊,業主負責溝通與決策。
建蔽率是房子占地面積比例,容積率是樓地板面積總量限制。
建築設計流程大概有哪些階段?
設計階段
預算要怎麼抓?有什麼要注意的?
設計費可以省嗎?一定要請建築師嗎?
從初步設計、建照申請到細部設計與發包,再進入施工。
除了工程費,還有設計費、申請費與預備金,建議多抓10~15%緩衝。
超過一定規模依法需建築師簽證,設計費是長遠節省的關鍵投資。
什麼是「建照」?為什麼要申請?
建造階段
需要多久才能蓋好?
如果蓋到一半想改設計可以嗎?
建照是合法開工的許可證,沒有就蓋的是違建。
設計加施工通常約需1到2年,依案子大小而異。
可以,但要重新申請變更,可能影響時程與預算。
交屋階段
我想自地自建民宿/工作室/店面,這樣可以嗎?
要看土地使用分區是否允許該用途,有些需變更申請或另立使用執照。